回首
< >

  人的生命,沧海一粟,如晨初一缕光,如悬崖之朽木,如大海一波浪。认识到这些的人怎能不因生命短暂而悲伤?怎能不因看破人生而快乐?怎能不看破生命而去贪生怕死?怎能不看重生命而去虚度一生?

  即使烹炒龙凤而食,放下筷子之后也觉与粗茶淡饭没什么差异;生前悬金佩玉好风光,死后化作灰烬,这些金玉同瓦砾又有何区别?

  夜晚睡觉八尺床,白天吃饭二升米,这些何必百般计较。

  看穿看透具有尽头的身躯,各种尘世因缘自然息灭;悟到无坏的境界,心中犹如明月照耀,清澈敞亮。

  总想着死后白骨黄泉景象,即使壮士也会心灰意冷;面对绿水青山长坐修持,即使庸俗之辈也会终有所悟心胸豁达。

  过于执迷,快乐生境也会变成苦海,如水凝成冰;大彻大悟,苦海会变成乐境,如冰融成水。苦与乐不是完全分割的两个境界,执迷与觉悟也不是由两个心由来决定,只看能否转变念头。

  幸福莫过于了无牵挂,灾祸莫过于心思繁多。只有忙碌的人才知清闲是最大的幸福;只有心性平淡的人,才知心事繁多是最大的灾祸。

  经历了各种人情世故,才明白率性狂放十分珍贵;体验了各种人生滋味,才知道恬静淡泊最为真实。看那山中的闲木,才相信清闲的人是有福气的人。

  白天清闲人们寂静的时候,听几声鸟儿鸣叫宛转悠扬,就觉得耳根完全清澈;夜晚宁静天空高远,这时看那月光下片片薄云舒展开又聚拢,顿时令眼界完全空旷。

  独坐室内,清爽的风吹满房间,月光洒满几案,此时看室内物件都尽显天意;野外漫步,一条山溪流过,又见山头漂浮薄云,漫步之中时时都会悟到精妙禅理。

  获得情趣不在东西多少,开心会意的地方不在于远处。一盆清水中置几块拳头大小的石头,就可以造出万里山川的气势,短短的几句话,就能看出万古圣贤的心怀,这才是应有的眼界,通达的胸怀。

 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?若面临问题或选择的时候,能够全面正确的认清问题的本质,知道它的来龙去脉,那么,接下来该怎么做就是显而易见的了。

  人能够诚心诚意、心平气和,神色和悦、言辞婉转,使父母兄弟之间感情融洽、意气相投,这比静坐调心的修行还要好上千万倍。

  责备别人的过错不要太过严厉,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接受;教诲别人从善不要期望过高,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做到。

  做人并不是要懂得什么高深的道理,摆脱了世俗人情就可进入名流之列;治学没有什么增进补益的功夫,摆脱了外物的干扰就能达到至高境界。

  在吃饱之后回味佳肴的味道,浓淡滋味已无处寻觅。交欢之后再回想淫邪之事,那种男欢女爱的念头已经荡然无存。所以如果人在事后能经常这样思考,就能破除做事之前对它的痴迷,那么心性就能得定,一切行为自然都中正。

  关于欲念上的事,不要乘着某种方便而有所染指,一旦进去就会坠入万丈深渊;义理方面的事,绝不要由于畏惧困难而产生退缩的念头,一旦退缩就与真理相隔万水千山。

  待人接物上,政治清明、天下太平,应坚持原则;政治黑暗、天下纷乱,应灵活圆滑;国家行将衰亡,就应刚直与圆滑并用。对待善良的人要宽厚,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,对待一般人应宽严并用。

遣欲,澄心,清静。

爱广施,信慎予,恶勿行。

爱所有人,信任少数人,不负任何人,皆大欢喜 ———— 莎士比亚

银河白 #FFFFFF 杏仁黄 #FAF9DE 秋叶褐 #FFF2E2

胭脂红 #FDE6E0 青草绿 #E3EDCD 海天蓝 #DCE2F1

葛巾紫 #E9EBFE 极光灰 #EAEAEF

  众人意愿的相同之处,反映的就是人的本性,舍弃意愿,人性就不能显见;

  众人欲望的相同之处,反映的就是永恒伦理,舍弃欲望,天理道义就无法申明。

  所以不能期望灭绝人的意愿,只能追求公允无私、不偏不倚;

  不能期望灭绝人的欲望,只能希望节制有度、敛性收心而已。

  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,所以建立不起廉洁之名,到处树立声誉的人,正是贪图虚名才这样做;巧妙至极的人不炫耀不自己的巧妙技术,炫耀巧计的人是为了掩饰笨拙。

 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,也不愿吃学习的苦?

  学习的苦是主动的,清晰的;生活的苦则是被动的,渐进的。而人都是有惰性的,相当一部分人会在惰性的驱使下选择去承受生活的苦。

  而那些选择去吃学习之苦的人,是如何克服惰性的呢?

  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早早就意识到:学习的苦,仅仅是枯燥的苦,短期没有回报的苦;而生活的苦,则是绝望的苦,是长期没有出路的苦。